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去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在新华出版社与上海市崇德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的倡议下,面向广大班主任和心理老师,推出了“百校千师 心灵园丁”公益培训项目,并联手出版了《新时代青少年心理疏导指南——班主任工作手册》。
笔者作为上海市崇德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理事,有幸见证了十余场、近两千人次的“百校千师”公益培训,并全程参与了《新时代青少年心理疏导指南——班主任工作手册》的筹划、组稿、编撰和出版工作。
在此过程中,身为一名高中生的家长,也引发了笔者的诸多思考,以下是笔者作为一名普通家长,在家庭日常教育以及《班主任工作手册》编撰过程中的一些感想,与读者分享。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然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需要班主任老师作为“心理哨兵”的提前预防,更需要的是家长的参与、配合和联动。
据了解,有许多家长、特别是女性家长,为了更好地和孩子相处,更好地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的方式学习有关心理的基础知识,尝试掌握心理沟通技巧,笔者认为这是可取的,也将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也希望《新时代青少年心理疏导指南》系列丛书,能尽快推出家长读物,助力学生心理健康。
首先,是家长自我心态的调整。
一群初中学生的家长们聚在一起,抱怨孩子们的各种“叛逆”,这时,我们研究院的专家就会微笑着说,这不是孩子们的叛逆,这是你们家长的“叛逆”。
乍一听有点懵,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他们现有的生活阅历去理解,没准家长认为是错的,在他们那里就是对的,他坚持认为他理解的“正确”也没错啊!这样看来,或许真是家长在“叛逆”:总是希望孩子活成自己愿望中那个“正确”的样子。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理想和生活方式,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恰恰也是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我们有时候觉得父母管得多和“烦”,也正是孩子们现在对我们的想法,再映射到我们的内心,就会觉得是孩子不听话、叛逆了。
每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并没错。前段时间中考,听到很多家长说,要学会适应自己的孩子只是一个“普娃”、要放下孩子必须要比父母强的“执念”,这何尝不是一个自我解脱,为自己解绑的同时也为孩子解绑。“让子弹飞会儿”,有时“放下”、有节奏的“放手”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所以,我们应该换个角度,调整心态来对待我们的孩子。
其次,是心理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新时代青少年心理疏导指南:班主任工作手册》这本书,里面把许多沟通技巧和疏导方法介绍给了读者,更有很多案例的支撑,可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工具书。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对班主任和心理老师有效,对我们普通家长也同样有效。记得本书作者王国强教授在一次“百校千师”的公益培训中,对性格类型的分析和归纳,就特别实用。通过学习,让我们对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有所掌握,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方法,深入了解自己孩子——那个“熟悉的陌生人”。
套用一句名言,“心理健康的孩子是相似的,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各有各的不一样”。但是,在《班主任工作手册》这本书里,总能找到有类似的案例。本书的主编和作者们有心理专家、有资深心理咨询师,还有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他们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案例,一一剖析解读,并提供了很好的方式方法。
在“百校千师”公益培训中,有专门讲“沟通技巧”的,对家长很有帮助。“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的人跳”,特别是和孩子的沟通,你不经意的、随口的一句话,在孩子耳朵里,可能就是暴风骤雨般的苛责。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时,即使你关心地问一句,他都会很紧张,觉得你是要“找茬”。
再次,是要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本书作者邓光辉教授和王国强教授,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开发了《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问卷》,在云南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调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发展的眼光运用到了问卷当中。
一方面来说,绝大多数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的,这是正面导向;另一方面,即便在某一时间段极少数孩子的心理有问题,但是通过家长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以及孩子们的逐渐长大,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这是趋势,是总体向好的。
同样,对于家长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孩子的某些心理问题也会自然解决。再加上家长通过学习,对心理知识、沟通技巧的掌握,也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最后,就是要强调家校联动的重要性。
笔者的哥哥是一位近四十年教龄的中学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他常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不敢说更不敢骂,就怕受了刺激做出极端的事情。家长只面对自己家的孩子,班主任却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家长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有一些孩子在家根本不听家长的话,但是对老师的话却奉若“圣旨”。这个时候,家校联动的优势就突显了出来,老师与家长相互理解的同时,更需要相互支持,共同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此,笔者也希望学校和老师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时,我们家长也要学习一些基本心理知识,掌握必要的沟通、疏导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可能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让你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虽然是心理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但并不是心理专家。以上观点仅代表一名普通家长在《新时代青少年心理疏导指南——班主任工作手册》编撰和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心得,以飨读者。
(作者:上海市崇德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 宦军)
《新时代青少年心理疏导指南——班主任工作手册》
邓光辉 王国强 严红 编著
新华出版社
ISBN 978-7-5166-7376-8
2024年5月
定价:6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