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观察
早期发现是班主任作为心理哨兵最重要的职责,班主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1)行为变化:观察学生的行为是否有突然的变化,如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孤僻、易怒、情绪不稳定等。
(2)言语变化:注意学生的言论和表达方式,如上课与老师发生言语对抗、平时经常表达消极情绪、自卑、无望等。
(3)社交变化:观察学生的社交互动是否有变化,如突然变得孤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关系紧张等。
(4)学习成绩变化:学生的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或者对学习失去兴趣。
(5)身体状况变化:学生的身体状况突然变化,如经常失眠、食欲不振、头痛、肚子痛等。
以上变化可能是因为他们正在面临心理问题,如学习压力、焦虑、抑郁等。
第二步:谈心
在观察发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时,班主任应该及时与学生单独沟通,以了解引发学生心理困扰的内外因素,但这种沟通不同于平常的谈心,一般采用结构式访谈方法,在营造舒适安全的氛围下,班主任应该以倾听者的角色,仔细聆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扰,并通过询问来深入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
第三步:转介
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及时转介给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由其进一步评估和干预,但转介之后仍需得到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如心理疏导、持续心理支持、家长沟通、同学关系调和等,可以说班主任在解决学生现实困境方面更有优势。
《新时代青少年心理疏导指南:班主任工作手册》
ISBN 978-7-5166-7376-8
邓光辉 王国强 严红 编著
新华出版社 2024年5月
定价:6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