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阅读|请不要对自己“施暴”
点击量:94 时间:2023-10-23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这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非暴力沟通》一书扉页上的一段话。它在清晰地提醒我们:沟通中的不当语言、态度、行为、方式都可能成为伤人、伤害关系的“暴力”。谁都不希望遭受暴力,当你了解了这一点,相信您会在沟通中有更多的警觉,避免因为不小心的暴力导致关系受损,沟通对象被伤害。可您是否想过,这被伤害的都有哪些人?您可能会说家人、朋友、同事、合作伙伴,甚至陌生人等等,不错,这些都在其中,但您有没有发现其中少了最为重要的一位,那就是您自己。
好好地爱自己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
在一个研讨班中,我请参加者回忆近期他们做过后就感到后悔的一件事情。接着我提醒他们特别注意他们认为自己做错事后会和自己说什么。比较典型的话有“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有毛病!”“你总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真自私!”
这是马歇尔在书中的文字。正在读此文的您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当你认为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时会不停地自责、生气、愧疚、后悔,甚至痛骂自己。
生而为人,我们会为了让自己的生命之花开得更绚烂而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让自己有能力有担当;为了使家庭更和睦关系更融洽,或者建立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冲突,努力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当我们不断要求自己更进步、做得更好的时候,恰恰忘了我们自己除了需要鞭策努力外,也需要被呵护、关爱、接纳。
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我们是怎样“暴力”对己的
我们为什么把暴力施加给自己?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有个追求完美的心态,都希望自己把事情做好,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但我们毕竟是凡人,不可避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鞭打自己。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一直有许多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生活将如何继续。这个词就是“应该”,也就是“我应该早点知道”或“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中的“应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除了“应该”,我们鞭挞自己的还有一个词“必须”。这两个词都是限制性信念,在“应该”“必须”这样的信念下,我们就失去了灵活性,也失去了自由,给自己戴上了无形的镣铐和框框。
所以,生活中当你用“应该”“必须”来要求自己的时候,一定要去想一想,去觉察一下:你是否在强迫自己,在无形中控制、限制自己。
我们为什么会“暴力”自己
每个人都想生活过得好,活得生动鲜活。为什么会“暴力”自己?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善待自己,没有像尊重他人那样尊重自己。尤其是当我们遇到自己做得不够好、遇到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把重点放在事情上,放在自己不够完美的部分,而忽略了个人的感受,忽略了自己需求。
在赫布•加德纳编写的《一千个小丑》一剧中,主人公拒绝将他12岁的外甥交给儿童福利院。他郑重地说:“我希望他准确无误地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忽视这一点,我希望他保持清醒,能看到各种奇妙的可能,我希望他知道一旦有机会排除万难,给世界一点触动是值得的。我还希望他知道为什么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
而我们有多少人真正地理解并知道自己是特殊的生命、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正因为不知道这一点,我们才会不那么友好地对待自己。
如何从“暴力”中解放自己
真正要使我们的生命绽放,就需要把自己从“暴力”中解放出来。这一点想要做到并不困难。首先关注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允许、宽恕、接纳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悲伤、忧愁、失望还是焦虑、挫败感······……这些都是正常的,是我们作为人的正常反应,不需要对此感到羞愧,更不必自责。
当我们宽容和接纳自己,允许情绪流动的时候,爱才会流动起来,而这份流动的爱会化作行动力,推动我们去追逐梦想,满足内在的需求。
还有一点就是转变对自己的评价方式,当我们做了错事或者不够完美时,把挑错、指责化为寻找资源、看到优势,这样我们就逐渐学会善待自己,当你善待自己的时候你的内在力量也会随之成长。
《非暴力沟通》真的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经典。要想把我说的搞得更明白,就请您去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吧。